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67篇
  免费   4131篇
  国内免费   6006篇
测绘学   1076篇
大气科学   997篇
地球物理   2637篇
地质学   17771篇
海洋学   1333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343篇
自然地理   2423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323篇
  2022年   645篇
  2021年   855篇
  2020年   825篇
  2019年   1037篇
  2018年   858篇
  2017年   861篇
  2016年   1038篇
  2015年   1029篇
  2014年   1311篇
  2013年   1183篇
  2012年   1390篇
  2011年   1428篇
  2010年   1159篇
  2009年   1230篇
  2008年   1208篇
  2007年   1299篇
  2006年   1297篇
  2005年   1054篇
  2004年   955篇
  2003年   882篇
  2002年   749篇
  2001年   697篇
  2000年   584篇
  1999年   574篇
  1998年   543篇
  1997年   457篇
  1996年   405篇
  1995年   337篇
  1994年   289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222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裂缝广泛分布于地球介质中并且具有多尺度的特点,裂缝尺度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制作了一组含不同长度裂缝的人工岩样,其中三块含裂缝岩样中的裂缝直径分别为2 mm、3 mm和4 mm,裂缝的厚度都约为0.06 mm,裂缝密度大致相同(分别为4.8%、4.86%和4.86%).在岩样含水的条件下测试不同方向上的纵横波速度,实验结果表明,虽然三块裂缝岩样中的裂缝密度大致相同,但是含不同直径裂缝岩样的纵横波速度存在差异.在各个方向上,含数量众多的小尺度裂缝的岩样中纵横波速度都明显低于含少量的大尺度裂缝的岩样中纵横波速度.尤其是对纵波速度和SV波速度,在不同尺度裂缝岩样中的差异更明显.在含数量多的小尺度裂缝的岩样中纵波各向异性和横波各向异性最高,而含少量的大尺度的裂缝的岩样中的纵波各向异性和横波各向异性较低.实验测量结果与Hudson理论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Hudson理论考虑到了裂缝尺度对纵波速度和纵波各向异性的影响,但是忽略了其对横波速度和横波各向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The chronostratigraphy of a long, onshore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marine sedimentary sequence on the south‐east part of Zakynthos island, Greece, is presented. Correlation of the succession with the isotope record of Ocean Drilling Program Site 963 reveals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ectonics and eustacy in this area. The sequen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formations by two main unconformities that apparently relate to sea‐level lowstands associated with two major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s, those of marine isotope stages (MIS) 22 and 12. The Zakynthos sequence in many ways is comparable with the Italian Valle di Manche section.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rock magnetic analyses, supported by biostratigraphy, document the position of the Matuyama/Brunhes Chron boundary (0.77 Ma), the top and base of the Jaramillo Subchron (0.99–1.07 Ma), the Cobb Mountain Subchron (1.173–1.185 Ma) and the top of the Olduvai Subchron (1.78 Ma). The underlying strata are constrained exclusively by detailed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y extending at least to the lowermost Pleistocene at around 2.54 Ma and therefore certainly incorporating the base of the Olduvai Subchron (1.95 Ma) and possibly the Gauss/Matuyama Chron boundary (2.58 Ma). In addition,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sedimentation rate (from 3.2 and 28 cm ka?1 to 167 cm ka?1) and hence resolution above the Matuyama/Brunhes boundary (Middle Pleistocene) reveals one short‐lived magnetic excursion, possibly 17a (0.66 Ma), within the normal polarity Brunhes Chr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3.
Among the constitutive models for rock fractures developed over the years, Barton's empirical model has been widely used. Although Barton's failure criterion predicts peak shear strength of rock fractures with acceptable precision, it has some limitations in estimating the peak shear displacement, post‐peak shear strength, dilation, and surface degradation. The first author modified Barton's original model in order to address these limitations. Barton proposed his model for degradation of fracture asperities in unloading, reloading, and shear displacement reversal based on just one cyclic direct shear test. In this study, a database of results of 18 cyclic direct shear test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Modifications were made to Barton's original model (in terms of fracture cyclic shearing) to make it consistent with the modified model proposed by the first author.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4.
拉浪麦矿区位于东昆仑伯喀里克—香日德成矿带,在收集矿区地质资料和1∶50 000化探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分析元素Au、Ag、Sn、As、Sb、Cu、Zn、Mo、Pb、W,圈定综合异常13个。通过数理统计和综合研究,确定W、Au、Pb、Ag元素为区内主成矿元素。2013—2015年,先后对AP1和AP4号综合异常进行地表工程验证,发现了3条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钨矿体,为拉浪麦矿区矿产勘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5.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出露大量中酸性侵入岩,为特提斯洋俯冲、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该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19.3±1.8 Ma、114.7±1.4 Ma和103.2±1.3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酸性侵入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特征;其LREE分馏程度较高,而HREE近于平坦,存在Eu负异常;富集Rb、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白垩世晚期(103.0±1.3 Ma)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仍在向北俯冲于南羌塘地块之下,随着俯冲深度增加,大洋板片发生大规模脱水,释放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并引发其部分熔融,产生的幔源岩浆向上运移,与下地壳物质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而花岗岩主要由古老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996.
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富集地,近年来油气勘探显示该区亦具有极大的海相页岩气成藏潜力。因此,深入探讨和认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是成矿规律研究和页岩气勘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南丹-荔波地区广泛发育的褶皱、共轭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叠加褶皱、共轭节理分析以及断层滑动矢量等方法,反演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构造解析表明,该区中、新生代共经历了四期构造应力场的交替和演化,分别为NNE-SSW 向挤压、NW-SE 向挤压、NEE-SWW 向伸展和近E-W 向挤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NNE-SSW 向挤压应力场的形成可能与印支期华南大陆南北边缘与印支/华北板块碰撞闭合有关;NW-SE 向挤压应力场和NEE-SWW 向伸展应力场可能分别对应于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的俯冲消减以及燕山晚期发生的弧后伸展作用;近E-W 向挤压应力场可能形成于喜山期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所产生远程效应的构造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997.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精确圈定出大面积榴闪岩,榴闪岩常以似层状、条带状、豆荚状和透镜状产于秦岭岩群郭庄岩组混合片麻岩内,空间上可划分三个带:南带与松树沟一带的麻粒岩构成一个较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带则与官坡-双槐树一带的榴辉岩构成一线,而中带向西可能延伸至丹凤大寺沟一带。区内榴闪岩主体受秦岭岩群郭庄岩组的展布形态控制,呈面状遍布于整个郭庄岩组内,而非局限于某一侧或两侧,暗示秦岭岩群可能整体卷入早古生代的俯冲和碰撞作用。野外宏观特征、岩相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榴闪岩原岩为辉长岩,成岩年龄为654.1±5.6Ma、656.1±6.7Ma,获得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年龄为472.9±6.0Ma、485.0±33.0Ma,其后分别在455.4±9.0Ma、416.7±1.9Ma和401.1±6.2Ma遭受了多期次退变作用的叠加。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基性岩石的原岩至少存在于新元古代中期和晚期,其成岩时代分别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晚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床群一致,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两者是否为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期侵位的产物,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8.
蟒岭地区西部地处秦岭腹心,位于不同构造单位结合处,构造变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多数矿产与中酸性岩体息息相关。综合物探工作通过地面高精度磁测、激发极化法和高精度重力测量三种地球物理综合测量方法,开展了研究区的磁场、重力场、极化率和电阻率的分布特征研究。深入分析了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异同,并结合物性工作总结了中酸性岩体与地层的差异,了解了深部隐伏岩体的信息,圈定了岩体在地表的位置,推断出地下深层空间的地质结构,为进一步查找岩体以及其他与之有关的工程勘查活动提供借鉴,为该地区及类似地质背景下隐伏岩体定位预测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探索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物理机制,许多研究注重于分析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对花岗岩样品进行单轴加载,变形直至破裂,记录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EME)和声发射(AE)信号,对比分析。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破裂过程中EME信号的特征:①利用非广延分析方法分析EME的能量分布情况,并与b值分析方法对比,推断岩石破裂类型以及裂纹发育过程;②利用统一等待时间定标律分析EME的时间特征,期望获得岩石破裂过程中EME信号等待时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拟合AE和EME信号的能量分布曲线时,发现b值只能拟合AE部分数据,完全不能拟合EME数据,而非广延参数q可以很好地拟合这两类信号。通过对比分析AE和EME信号的等待时间概率密度的分布情况,发现EME信号的集成效果相对较差,可能不满足统一等待时间定标律。  相似文献   
1000.
陈展图  杨庆媛 《中国岩溶》2019,38(3):458-465
我国石漠化得到初步遏制的同时,发生在耕地上的石漠化面积却在增加。石漠化区的云南省和贵州省是我国休耕制度试点区域之一,但传统的石漠化治理缺乏休耕环节,耕地利用方式未能实现根本转型。基于休耕试点区域的实地调研,总结概括了云南省休耕试点工作的主要特点:(1)因地制宜整片推进;(2)签订休耕协议强化约束;(3)政府与农户联动落实休耕区域和面积;(4)休耕培肥方式元化化;(5)与农业结构调整对接;(6)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但云南休耕试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休耕区域的选择存在主观性;(2)配套资金缺口大;(3)休耕补助大幅减少造成群众心理落差;(4)休耕工作队伍建设薄弱。基于以上问题,建议:(1)建立休耕地诊断识别技术体系,明确休耕的规模和时序安排;(2)加强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增加配套资金投入,缓解基层财政压力;(3)建立动态的、反映土地市场价格的休耕补助机制,优化补助方式;(4)充实完善基层休耕组织机构,加强基层休耕工作队伍建设;(5)加快休耕监测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休耕制度运行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